刚刚开放!来鸡笼山下这个“客厅”坐坐
发布日期:2022-06-18 16:55 来源:未知 阅读: 次
从地铁三号线鸡鸣寺站出来,满目郁郁葱葱,微风不燥,正是南京最舒服的季节,一切都刚刚好。
一路向西,北极阁下、鸡鸣寺畔、台城在侧,一座朴拙又有韵味的庭院在傍晚的车水马龙间显得格外惹眼。光影斑驳处,时间就此停驻。这就是南京文学空间网络建设的枢纽节点——“世界文学客厅”。
4·23世界读书日,央视一套、央视频、抖音等平台面向全国推出文化专题节目《品读中国·南京》,引起热烈反响,节目的主会场就安排在“世界文学客厅”。从4月23日起,“世界文学客厅”正式开放,走进这座全新的文化地标,仿佛“触摸”到了古都千年文脉。
千年之前,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所在地,如今,历史在这里有了回音,传统在这里有了延续,“世界文学客厅”走入世人眼里,激起他们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。
“世界文学客厅”位于紫金山入城余脉古鸡笼山下东南角,漫步其中,只见起承转合间尽显一片匠心。
✿向上望去,外墙石板如竖排古籍书页,绢黄色古书般的墙色仿佛刚从纸页上拓下,显得典雅古拙;
✿随着夜幕垂下,投影墙面的诗文恰如一位读书人在“翻页”,让人引颈驻足,想一直读下去;
公元439年左右,南朝宋文帝命司徒参军谢元,在此建立中国首个文学馆,召集学生讲授研讨文学,开世界文学分科教育之先河。400年前,曾寄居鸡笼山侧的明末篆刻出版家胡正言,因院种竹十余株,故名其居室为十竹斋,其用拱花等技法印制的《十竹斋书画谱》《十竹斋笺谱》等,迄今仍是收藏珍品。而今,这里是南京文学空间网络建设的中心和枢纽——为文学爱好者和广大公众展示南京这座世界“文学之都”的独特魅力,提供文学交流和活动空间。
“老建筑”“旧房子”是如何与历史,与山水城林相融合,蜕变成为让南京人引以为傲的“世界文学客厅”的?
“黄绿色主调融合了南京世界‘文学之都’logo色彩,也与周边历史文化建筑,如杨廷宝大师设计的民国建筑绿琉璃顶、黄色墙面呼应,与周边景物色彩相得益彰。”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、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主持设计师陈薇说。
“世界文学客厅”主厅是由一座老房子改造而成,范围和基础基槽都是原来的,高度也没有改变,但是看过以前建筑的所有人都会觉得比原来的建筑宽敞太多。原来,陈薇大胆地将原先的屋顶转了90度,将山墙作为主立面。山墙高大,将其作为入口面的并不多,所以陈薇在人视线接近的地方做了水平线条的雨蓬入口,并延伸到室内,这样就显得既开阔又有正式感,同时还和连廊连接起来,让人感觉空间连贯,内外融合。
大门上的“金陵六朝松图”与不远处的六朝松遥相呼应。松树旁边的石头即取自山脚下,原先是座假山,早已被闲置,陈薇团队将其剖开,取其中一部分,改为侧卧,与六朝松相映成趣。一条浅浅的水池从主馆前面穿过,因为周围树木繁茂,倒映下来更是显得深邃而颇有层次。
那些各式各样、五颜六色的窗户也别具匠心,既有消防排烟采光的功能,也可以沟通内外的自然环境,看到天空、流水、树木、花卉,可以说是“一窗一景”。它们另有一个功能,就是分别对应文学创作中的各个体裁,包括诗歌、散文、文论等。陈薇介绍说,这不仅仅是一座房子,也不仅仅是展示馆内有什么,而是要让参观的人能触景生情,产生共鸣,并激发起他们幽思怀古的创作之念。
“世界文学客厅”主楼展馆高达11米,分上下两层,分设文·脉、文·码、文·枢三个主题展区,配合院落内文·房、文·创共五个展项,体现古都文韵传承与创新空间的设计寓意。
从建筑风格到与周围环境的衔接,再到馆内的具体设施,“世界文学客厅”都体现出综合体一体化的设计。
走进主馆大厅,近10米高通顶,吊顶一个DNA双螺旋设计的艺术构件,这是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明设计的“文·码”。金陵、秣陵、建康……南京曾用名依次镌刻其上,仰头细读,构件上还刻印着从结绳到“0101”二进制文字演进的文码符号,画面首尾相连,象征着南京文脉的生生不息。
一楼展厅东侧,以一块出土于越城遗址的陶三棱锥为起点,金陵千年文脉“流淌”出一个长条形展台,展板一侧可读到自公元280年至今,对南京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近千条文学事件。比如公元280年,魏晋长赋《三都赋》之一,描写了吴都建业繁华之景,被世人争相传抄;比如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《文心雕龙》的诞生;比如2019年南京入选世界“文学之都”……
展板另一侧则是文都八大文学专题,包括文都作家、文都阅读、文都翻译、文都刊物、文都教育、文都名著、文都名句和文都城市。文都作家中的作家,均为现当代以来一群优秀的文学创作者,他们或曾经生活在南京,或在作品中书写南京,其文本气质和创作风貌带有南京城市文化的内涵;文都阅读,从多个角度展现这座被书香浸润城市的阅读氛围;文都名句,是从近千条南京文学相关作品中精选出名篇名句……一条条读下来,此时空气中仿佛已有“文墨飘香”。
迎面墙上有一块大显示屏,这就是文·枢展区,正演绎着一张以南京文学地标织起的南京“文学之都”城市空间网络图。拾级而上去往二楼,一整面墙正在告诉你,南京与全球其他“文学之都”城市,以文学为纽带开展交流与互动。
文·房就是一个小书房,十竹斋被“搬”来这里,门侧墙上展示了一套刻板工具。而在小院北侧,文·创小店已是茶香满室,这里布陈着南京文化文学书籍、文创产品,恰似文学客厅面向城市的一个窗口,每天来坐坐看看喝茶的人不少。
露天交流活动区“文学之都·声音邮局”装置格外引人注意。人们只要在亭子里扫码,便可以录一段自己的声音,接着打印出一张声音明信片,现场就能寄给自己的亲朋好友。
“我想今后‘世界文学客厅’将是一个汇聚文学感受力、想象力、创造力的地方。”参加《品读中国·南京》节目的嘉宾、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来宁录制节目时,站在院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。
“当初设计这个文学客厅时,我们围绕 起、承、转、合 的框架布局,将南京千年文脉的 文学源起、传承创新、文城转换、生活融合 四个理念,嵌入到院落的建筑空间,让人们更近距离、更多元角度地感受古都文韵。”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、南京创意中心董事长王文溪介绍,随着南京于2019年10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“文学之都”、文学赋能计划推进及南京“文学之都”场所网络建设启动,南京将以 “1+N+X” 为框架,建设众多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学空间。这次建成的“世界文学客厅”,就是网络中的“1”。
作为城市文学空间的重要枢纽,“世界文学客厅”承担了南京“文学空间”城市空间建设引领性的作用,打造文学之都的城市客厅、交流展示中心、文学创新活动的试验场,展示南京的文学文脉和作为“天下文枢”的独特地位,链接全市文学空间与地标,建立数据共享系统,促进文学互动展示体验与文学创作创新。今后文学客厅将打造成一个开放多元、兼容并蓄全球文脉的地方,成为南京城市空间网络上一颗耀眼的星。
“世界文学客厅”以“融合开放、虚实结合、面向世界、全面可持续”为建设原则,历时1年多完成,后期将按照人民性、生长性、连接性、艺术性理念,聚焦青少年、文人、游客等重点人群,实现文学城市客厅、文学空间枢纽、文学数据中心、文学梦想殿堂的目标定位,比如未来将打造面向文学爱好者的“鸡笼山下大师课”,及面向青少年的“鸡笼山下文学课”等系列品牌课程。
这个3000平方米的院落,文韵渐次氤氲,将见证南京千年文脉在此传承创新的时代新篇。
市民游客可以通过“探秘文都”小程序中的“云上文学馆”——“入馆预约”预约参观,也可以通过“活动报名”通道进行预约,出示“预约查询”中的预约二维码即可进馆。
目前,“世界文学客厅”开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:30-11:00,下午14:00-16:30,约满即止。
“世界文学客厅”未来将打造面向文学爱好者的“鸡笼山下大师课”,及面向青少年的“鸡笼山下文学课”等系列品牌课程,开课期间会在“探秘文都”小程序上开放预约通道。